哈夏介绍


难舍心中对北大荒的深情 知青粉丝团赴哈助威
记者 王剑青

  “‘粉丝’大聚会,热捧‘哈夏’会”——此次来参加“哈夏”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专场演出活动的,除了各地知青艺术团的演职人员外,还有一批可爱的粉丝团。他们来自上海、天津、宁波等地,都是年过半百的老知青。当得知这次十分难得的南北知青大聚会的消息后,老人们满怀着对黑土地的浓浓深情,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自发地组成粉丝团,千里迢迢专程来参加“哈夏”、为“荒友”助威。

  在来哈的粉丝团中,队伍最庞大的要数由220人组成的上海“大粉”,团员全部是未被选中参加“哈夏”专场演出的落选演员。虽然无法参演,但老知青们不甘心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专程自费来观摩“哈夏”。据了解,该团又分为“空军”和“陆军”两个阵营,首批140名“陆军先头部队”已乘火车提前抵哈,前往黑河参加一个知青活动。5日,他们将返回哈市与另外80名乘飞机而来的“空军”会合,共同组成上海的粉丝团。

  为参加本届“哈夏”音乐会,粉丝团可谓费尽心思。他们不但为各代表团准备了礼品、锦旗及400本《上海知青》、《黑土情》杂志,还专门制作了一面粉丝团团旗,鲜红色的旗头上印着一个黑龙江地图,旗上写着“上海知青赴‘哈夏’知青文艺专场”的大字。此外,随演出团而来的还有一个被称作“小粉”的40人粉丝团,他们是专门来为“荒友”助威的。

  另外,还有不少粉丝团来助阵:嫩江农场十二团和三十团的200名粉丝准备借着“哈夏”搞一次大聚会;天津几十名企业家组成的粉丝团既来观摩又来招商;宁波特别派出了一个30人的粉丝团;来自湖南的43人粉丝团中两名国家一级演员带来了一台节目;重庆6人粉丝团带来一个相声;河南、厦门也分别派了2名粉丝前来助威。

 
老知青舞蹈团备战哈夏
1日,参加哈夏演出的老知青舞蹈团进入最后排练冲刺阶段。

39名平均年龄55岁的老知青不畏辛劳,勇于挑战翻滚、跳跃等高难度舞蹈动作,排练出精彩的《离别情》、《大荒歌》、《荒火魂》、《知青颂》等大型舞蹈,将于6日在市工人文化宫奉献给中外宾客。
 
“海选”演出队盛夏苦排练:沪、浙赴哈老知青用北大荒精神为哈夏献礼
《新晚报》记者 王剑青

  上海的知青艺术团体有十几个,此次听说有机会参加哈夏演出,各团争先恐后地报名。经过层层海选,最终确定了77人的演出队伍。

  今年5月4日,上海知青赴哈艺术团正式成立,团员平均年龄55岁,其中包括13位曾获全国和上海市各类演出金奖的获奖演员,还有别海英、黄伟林等4名国家一级演员。有了这些“大腕”的加盟,艺术团排练起来心里更加有底了。他们为这次汇演赶排了一场名为《生命依然美丽》的文艺专场。近日,上海市最高温度达36℃,团员们冒着高温抓紧排练,他们说,希望能展现百万上海知青现在的美好生活。

  与其他几个省市相比,浙江省的知青人数是最少的。但当得知这次演出机会后,老知青们还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据浙江省知青代表团团长刘肖强介绍,去年10月,他们为此专门成立了浙江省知青艺术团,有40余名团员,绝大部分是女演员,平均年龄55岁。为体现自己的特色,艺术团在整体构思上下了很大功夫,创作了一场带有浙江人文特点的节目。连日来,杭州市的气温都在35℃以上,团员们在临时借来的排练场内顶着酷暑刻苦排练,很多女团员膝盖磕得青紫,却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说,要用这种不怕困难的北大荒精神为哈夏献礼。

 

期待八月冰城梦圆——— 南北老知青倾情“哈夏”


《新晚报》记者 王剑青
  当得知第28届“哈夏”将举办知青文艺专场的消息后,北京、天津的老知青们为这次难得的聚会兴奋不已,更为自己将重返第二故乡———北大荒而彻夜难眠。为展现一代知青的风采,老知青们冒着酷暑紧张地排练着一台台精彩的节目,同时也期待着8月5日在冰城的盛大聚首。

  北京的知青艺术团体多年来一直坚持排练和演出,此次他们更是倾尽全力。据了解,为突出北京自身的特点,他们带来的节目中“国粹”京剧占了很大比重,演出的老知青们均是京剧票友,一些人还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京剧票友大赛中获过奖。由于工作繁忙,现在北京的各知青艺术团体正在采取“散打”式分头秘密练兵,几路艺术大军定于7月27日会合,为8月初的南北知青大聚会精心打造一台地道的“京味儿”专场。

  天津知青艺术团负责人刘希武介绍,以前,天津知青一直没有正式组建艺术团。去年7月,哈尔滨知青艺术团赴天津的精彩演出对他们触动很大。此次当得知被邀请参加第28界”哈夏““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专场演出的消息后,老知青们激动万分。为了在这次南北知青大汇演中展示良好的风采,他们特地将当年知青队伍中各师的宣传队员召集在一起,进行组团选拔,从报名的350名知青中精挑细选出52名团员,年龄从53岁到58岁。为了8月初的汇演他们已创作排练了21个精彩节目。

一群年过半百老知青一段历久弥新大荒情 12载高歌激情岁月


【图片说明】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演员在表演舞蹈

  男演员凌空连做3个“双飞燕”接3个高空跳摔衩,动作利落、刚劲流畅;女演员排练的群舞,身姿婀娜,柔美迷人———如果不是在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的排练现场亲眼目睹,你很难相信,这些演员都已经年过半百。日前,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业余团队,揭开他们12年不变的“知青情结”———

  岁月已逝 激情不减

  第28届“哈夏”音乐会要举办“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专场演出的消息,令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的老人们兴奋不已,他们特地创作赶排了四幕情景舞剧“离别情”、“大荒歌”、“荒火魂”和“夕阳颂”,抒发心中挥之不去的北大荒激情。其中“大荒歌”中有一个摔衩的动作,考虑到演员年龄大,副团长杨丽萍本想让他们“意思一下”,但6名老同志一致反对,他们中最小的也已50岁,最大的已经61岁了,他们仅用了15天全部表演到位。

  12年来,这支平均年龄55岁的老知青业余艺术团体,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以其精湛的表演、乐观向上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省内外众多观众。

  不竭动力 知青情结

  一群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何12年来激情不减?80余名艺术团团员异口同声地回答:只为心中那份知青情结!据副团长杨丽萍介绍,黑龙江老知青艺术团成立于1994年,当时只有20多人。12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们从未中断过排练和演出,而一直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那段一生也抹不去的知青岁月。黑土地磨练出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直到今天,那段经历仍激励着他们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地面对生活!这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情感,让团员们产生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

  说起演员身上的累累伤痕,杨丽萍的眼睛湿润了。她说,他们年龄偏大,腿脚不利索,为做好一个动作,磕得鲜血直流、全身青紫是经常的事,有时累得连伸手拿包子的力气都没了。但老知青们就是凭着这股劲儿,练就了一身准专业水平的舞蹈功夫,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比赛、演出,几乎全部捧得金奖。去年,他们受邀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进行知青专场文艺演出,反响强烈。

  大情大义 无怨无悔

  演员中,很多人是工薪族和下岗职工,家庭负担很重。艺术团没有资金来源和活动经费,排练演出靠演员们自己出钱。
  为了多省下一分钱,演员们对自己十分“刻薄”:一次在开发区演出晚了,几个团员硬是步行1个多小时走回家;排练演出期间,一个烧饼、两个韭菜盒子或是一个土豆丝卷煎饼就是一顿午饭。排练、演出用的电视、录音机、地毯、音响等设备,是他们从亲友那儿“捡”来的;跳舞用的扇子30元一把舍不得买,买来竹片自己动手做,还有一个演员甚至把家里的竹子书柜拆了,给大家做了几十把扇子;绚丽多彩的演出服,是演员们去服装城批发布料自己动手做的。有时演出得到一些报酬,杨丽萍提出请大家吃饭,演员们却说“钱还是留着做服装吧”。

  可是,对集体,演员们格外大方:演出的车费、饭费全部自己掏钱,团里收服装、道具费,没有一人抱怨。这些年来,只有加入进来的团员从没有退出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说:“咱是知青,啥事也难不倒。” (王剑青)

(来源:《新晚报》 [2006-07-17 ])
 
期待八月冰城梦圆——— 南北老知青倾情“哈夏”

  新晚报记者 王剑青

  当得知第28届“哈夏”将举办知青文艺专场的消息后,北京、天津的老知青们为这次难得的聚会兴奋不已,更为自己将重返第二故乡———北大荒而彻夜难眠。为展现一代知青的风采,老知青们冒着酷暑紧张地排练着一台台精彩的节目,同时也期待着8月5日在冰城的盛大聚首。

  北京的知青艺术团体多年来一直坚持排练和演出,此次他们更是倾尽全力。据了解,为突出北京自身的特点,他们带来的节目中“国粹”京剧占了很大比重,演出的老知青们均是京剧票友,一些人还曾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京剧票友大赛中获过奖。由于工作繁忙,现在北京的各知青艺术团体正在采取“散打”式分头秘密练兵,几路艺术大军定于7月27日会合,为8月初的南北知青大聚会精心打造一台地道的“京味儿”专场。

  天津知青艺术团负责人刘希武介绍,以前,天津知青一直没有正式组建艺术团。去年7月,哈尔滨知青艺术团赴天津的精彩演出对他们触动很大。此次当得知被邀请参加第28界”哈夏““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专场演出的消息后,老知青们激动万分。为了在这次南北知青大汇演中展示良好的风采,他们特地将当年知青队伍中各师的宣传队员召集在一起,进行组团选拔,从报名的350名知青中精挑细选出52名团员,年龄从53岁到58岁。为了8月初的汇演他们已创作排练了21个精彩节目。

 
“哈夏”知青专场热线火爆


本报14日刊发《南北老知青哈夏同台》的报道后,得到广泛社会反响,很多知青读者打来电话,纷纷询问演出事宜的,表示可以提供各种方式帮助的,更有申请要参加此次表演的,一位老知青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在电话里开口唱起“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据悉,14日当天,有近百位知青拨通热线电话。哈尔滨知青孔淑珍在电话中询问,在哪里能买到票,方便的话,想邀请自己在上海、杭州的知青朋友一道过来观看。老知青周晶在1966年下乡,距今刚好满40年了,他们一群知青朋友本打算在29日召开40周年纪念会,也排练了节目,得知这次“哈夏”知青专场演出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于是由她作代表,找到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表达了他们希望能参加知青专场的愿望。远在牡丹江的知青赵松林打来长途电话,强烈要求参演,路费自付也没问题,一时心急的他,举着电话就唱起了《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老知青,为“哈夏”能举办这样一场演出激动不已:有在电话里就吹起葫芦丝,有希望学声乐的女儿能代表自己加入专场演出阵容的,更有不少人表示要做志愿者,为这项活动尽一份心力……(记者 隋妍)

(来源:《新晚报》 》[ 2006-07-18 ])

 
南北老知青将聚首“哈夏”

  哈报网讯(本报记者)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立市”,“哈夏”要体现专群结合的指示精神,第28届“哈夏”组委会决定邀请“京、津、沪、浙、哈”知青艺术团8月5日在哈举行专场文艺演出。

  38年前,“京、津、沪、浙、哈”先后有百万知青赴黑龙江北大荒上山下乡,这次他们重返第二故乡,将展现老知青风采,弘扬北大荒精神,为建立和谐社会做贡献,为第28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增光添彩。

  日前,第28届“哈夏”“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专场演出组委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会议,市委副书记方存忠出席了会议,听取了组委会的汇报。

  会议确定,这次知青文艺专场的主办单位是《新晚报》、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协办单位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哈电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英霞集团,承办单位是哈尔滨和讯传媒公司。

  8月6日、7日、8日,“京、津、沪、浙、哈”知青艺术团将先后在市工人文化宫进行专场演出。8日晚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舞台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将举行“知青狂欢之夜”活动。

  日前,“京、津、沪、浙、哈”各地知青艺术团的数百名知青演员,虽然个个年过半百,有的已过了“花甲之年”,但仍然冒着酷暑,紧锣密鼓地进行节目排练。哈尔滨知青联谊会还为此成立了50人组成的秧歌舞队,准备隆重欢迎远道来哈的“京、津、沪、浙、哈”战友。

  目前,承办单位哈尔滨和讯传媒公司的冠名权招商活动正在进行之中,有志于为此活动做出贡献的企业单位敬请参与。(联系电话 和讯传媒公司13845054589、哈尔滨知青联谊会 86323733。)

 
东北网10月28日电题:痛苦快乐皆有歌--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7月的哈尔滨,满城鲜花满城歌。从三四岁的娃娃,到年近古稀的老人;从蜚声乐坛的专业演员,到初出茅庐的业余歌手,都纷纷走上了舞台。半个世纪以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哈尔滨人传统的音乐节日,它以高水平的演出轰动了全国,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会”齐名,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音乐盛会”。

  风雨历练百年沉淀

  应该说,哈尔滨是在歌声里成长,又伴随着歌声走向辉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哈尔滨经受了太多难以忘怀的悲喜。旧中国劳苦大众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挣扎、呻吟、反抗、斗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苗笛告诉记者,在这个时期,哈尔滨市民的音乐生活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二人转、民歌、大秧歌、东北大鼓等地方歌舞和书曲说唱等形式。到了1908年,哈尔滨最早演唱中国戏曲的营业性剧场“辅和茶园”率先在傅家甸开业。与此同时,由关内传来的“莲花落”也为哈尔滨民族戏曲音乐的成长提供了一块沃土。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评剧便是由“莲花落”发展起来的。而当时,哈埠评剧界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1914年,著名的评剧艺人金菊花来到哈尔滨,演出了《王少安赶船》、《双吊》等剧目。当年的《远东报》曾撰文评论:“看客中,无人不知金菊花大号的。”据了解,金菊花先后在哈埠演唱了16年之久,并培养了芙蓉花等第一代评剧女演员。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建设,一批批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犹太人等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如潮水般涌入了这个东方的“冒险家乐园”。这些外侨中不乏具有音乐才华的艺术家、学者、贵族和平民。而钢琴、小提琴、手风琴、曼陀林、吉它等各种各样的西洋乐器也随之流入了这个美丽的城市。尤其是那些载歌载舞的异国民族音乐在这个“百花园”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和交流。据有关史料记载,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兴建的同时,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中东铁路总工厂俱乐部(现道里区经纬街北端的哈尔滨车辆厂俱乐部)成立起来,它为数以千计的铁路员工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业余活动场所。翌年,它开始扩建成一个综合性的俱乐部。

  到了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这个东、西文化并存的新兴国际都市的音乐生活便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从此,哈尔滨音乐进入了兼收并蓄时期。各种各样土的、洋的、老的、新的音乐形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最佳位置。洋人创建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声名显赫,国民的京、评大戏争奇斗艳、如火如荼。大大小小、异彩纷呈的国乐、西乐团体把东方音乐名城的星空点缀得格外绚丽。中、西音乐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演绎成了一部合流的哈尔滨音乐发展支响曲。“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哈尔滨。从此,哈尔滨音乐便伴随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日救国斗争进入了历史上最艰苦复杂的时期。回溯当年,哈尔滨早期的歌声里包含着太多的叹息和挣扎。然而,歌声里没有屈服的音符。当日寇强行在哈尔滨中小学推行《君之代》的鼓噪时,《露营之歌》等闪烁着民族精神的旋律回响在白山黑水间。解放了,哈尔滨是最早回到人民怀抱的城市,大批新文艺工作者从延安来到哈尔滨,为哈尔滨的音乐传统注入了革命精神及时代精神。

  首届“哈夏”音乐会

  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同志指出:经济生活要紧张一些,文化生活要轻松一些,要大力活跃职工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市政府以及欧阳钦、李范五、任仲夷、吕其恩、郑依平、胡传经等领导同志的首倡和领导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61年创办起来。

  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剧场,哈尔滨歌舞剧院合唱队和哈尔滨艺术学院声乐专业学生联合演唱的《黑龙江大合唱》拉开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帷幕。在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揭幕式上,男高音郭颂、女高音李高柔分别演唱了东北民歌《新货郎》和《蝶恋花》以及《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等歌曲,他们优美的音色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会上,省公安厅演出队的男声小合唱《第一次穿警装》、《第一次上靶场》,生动活泼,形象地反映了公安战士的生活片断。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女声表演的《十唱共产党》、《背起背篓上山来》和演奏的古筝二重奏《绣荷包变奏曲》等,也都为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增添了光彩。据了解,首届“哈夏”音乐会一共演出10场,演出声乐、器乐等曲目300多首。

  解放后,人们熟知的著名音乐家吕骥、向隅、马可、刘炽等都在哈尔滨参与了新中国音乐文化的创作工作,在哈尔滨播下了革命音乐的种子。《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大批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歌曲唱遍了哈尔滨,从哈尔滨传遍全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创建之初,就以高水平的演出和广泛的群众音乐活动轰动全国。历时11天的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分别在哈尔滨青年宫和哈尔滨铁路文化宫露天剧场演出。不同形式、不同题材和风格各异的音乐会专场,在哈尔滨引起轰动,人们纷纷从西面八方涌向会场,尽情欣赏了体现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演出。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创作和表演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黑龙江大合唱》、《黑龙江颂》、《公社建起了敬老院》、《小两口取经》、《快乐的检票员》等,特别是为毛主席诗词配曲的《六盘山》独唱曲,都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音乐,传递着哈尔滨人民向上的力量和对美的追求,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哈尔滨城市的品位。从1961年起步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营造了哈尔滨的文化心理、文化氛围,也凝结了哈尔滨人共同的情结。

  音乐的盛会艺术的摇篮

  从1961年至今,“哈夏”音乐会历27届,经44载。每届由15台至20台音乐会和音乐比赛等活动组成,演出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室内乐、音乐剧以及独唱、独奏音乐等专场演出和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虽然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哈夏”音乐会中断了12年,但它凭借着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艺术风格为哈尔滨的历史凝结了生动优美的音符。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在第22届“哈夏”音乐会上,高雅音乐成为舞台主导,高雅音乐的定位得到普遍认同。凭借着深厚艺术积淀,第23届“哈夏”音乐会在1996年树起了新的里程碑———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举办。自此,“哈夏”由地方性音乐活动变成了全国性音乐节,全国声乐比赛、新人新作比赛、全国歌剧调演等国家级艺术大赛和全国顶尖的艺术表演,均纳入“哈夏”音乐会之中,这也使“哈夏”音乐会获得了全国音乐基地、音乐精英的摇篮、弘扬高雅音乐的典范等美誉。在第23届“哈夏”音乐会上,“万人花车游”气势宏伟,场面热烈,50多万名市民夹道观看游车盛况。哈尔滨万人空巷,瑞气升腾。第24届“哈夏”演员多达4000多人,参与市民100多万。迎宾入城式的1380米红地毯和合唱之夜上33825人同唱《太阳岛上》成为中国音乐的鲜见之举。

  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团队、著名音乐家、歌唱家都曾为音乐会演出过精彩节目。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剧院芭蕾舞剧院、总政歌舞团、北京歌舞团、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轻音乐团、辽宁歌舞团等国内主要音乐团体,都曾在音乐会上作过精彩表演。前苏联滨海边区艺术团、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歌舞团、海参崴歌舞团、罗马尼亚依昂·达契安轻歌剧院,美国著名指挥家戴维·吉尔伯、理查德·庞丘斯等,也曾远道而来,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国内外著名歌唱家、音乐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诸如张权、李双江、金铁林、吴雁泽、李谷一、殷承宗等闪耀在艺术星空的耀眼明星,也使“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锦上添花,名声大振。这些艺术家也深深眷恋哈尔滨这个哺育他们成长的摇篮。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乐家金铁林,最难忘故乡哈尔滨的音乐情结,那一叶小舟,碧波荡漾;同学年少,引吭高歌的金色年华,常使他溢闪泪光。著名月琴大师冯少先更是对哈尔滨一往情深,每逢“哈夏”,跨洋越海也要赶来,献上乡情缭绕的琴声。

  群众造就了“哈夏”,培育了“哈夏”,升华了“哈夏”。在两年一届的“哈夏”音乐会上,越来越呈现出专业演出活动与群众性大型活动相结合的特点。群众音乐活动此落彼起,一年比一年更红火。在2000年的“哈夏”音乐会上,哈尔滨市道里区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空前隆重。17个办事处的文化广场,40个社区的楼院家庭文化活动,参与者达几十万之众。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哈尔滨市教委中学生乐团,排演了交响乐、管弦乐、独奏、重奏、齐奏等100多首中外乐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黄河》、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中外名曲在他们指掌间激扬流淌,具有相当难度的进行曲《海狼》在他们的演奏下也极具大家风范。与其合作过的菲律宾国家艺术团顾问蔡继昆、日本著名指挥家朝比奈龙、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尹升山都赞叹不已。沈阳歌舞团团长王军十几次来到哈尔滨演出,他感慨地说:“作为一个城市能连续举办20多届音乐会,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哈尔滨不愧是一座有着浓厚音乐气息的名城。”

  音乐,与哈尔滨人们的生活水乳交融。音乐中,哈尔滨走进了另一个百年。


 




 



 

版权所有:上海知青文艺网 www.shart.cn
免费空间 技术支持 网页维护:中国918网 网管信箱
在线即时通讯QQ:
49234746 QQ群:4574117

Copyright 2006-05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登记:沪ICP备05012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