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命依然美丽——“哈夏”知青专场演出的观后感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 上海知青艺术团总策划 顾 龙

  
  今年8月,第28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爆出一个亮点:京津沪浙哈知青文艺演出专场场场爆满,各显特色。

  我作为上海知青艺术团总策划,有幸参加了这次史无前例的特殊的文化节日,感慨万分。尤其是上海知青艺术团参加的三次演出,场场掌声雷动。当地媒体评介:具有专业水平,受到哈市观众的热烈欢迎。

  对知青艺术如何组织策划,使之更加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让对知青寄予关注与期望的大众感到满意?我想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知 青 节 目 的 结 构 要 好 看

  近几年来随着知青年龄的增大,退休下岗人员的增多,业余时间充裕,其中以前的文艺骨干“重操旧业”,建立了形似“小分队”的艺术团。据了解,各地都挺多的,哈尔滨就有4个。但是台好搭,人好拉,节目演什么?值得考虑!

  上海知青艺术团是为了赴哈参加“哈夏知青专场演出”而临时组建的。当时我与艺术总监归林富等商议过,我们参加的是定位“国际化的方向,国家级的水平,群众性的参与”的有28届举办历史的“哈夏会”,是要向社会公开售票的知青文艺专场演出。我们的节目就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观赏性,同时不可忽视知青特色,但在节目结构比例上,知青回顾式节目不能太多。

  在接到哈夏组委会正式通知后,我们着手组团,根据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参考大型文艺节目基本结构,我们确定整台两个半小时的节目,以舞蹈,声乐,小品三大版块来结构,又以前两个部分为主。最后确定的16个节目中,声乐9个(包括器乐1个),舞蹈3个(伴舞2个),小品4个,实践证明在这次“哈夏会”知青专场演出中,无论是组委会领导还是市民观众和知青朋友,都认为这台节目艺术水准高,有上海特色,北大荒情结。观众回答最多的词是“好看”。

  比如《生命依然美丽》的开场戏,合唱与说唱结合的形式,是艺术团共同策划的。一台节目开头难,我们意识到各地艺术团都会运用“北大荒人之歌”作开场戏。但我们是一台综合性的节目,合唱人数不到30人,与哈尔滨、北京百人合唱比缺少气势。于是声乐队全部上场外,后勤组、舞蹈队的人员也上参与造型表演;在歌曲编排上,以《北大荒之歌》为主旋律,中间穿插一段朗诵词,转入《南京之歌》老知青歌演唱。最后再转到主旋律,在结尾处特地亮出标有下乡地点的13个小横幅,和一条《北大荒,上海知青回来了》的大横幅,一下子点明了主题,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紧接着国家一级演员胡志拥上场,《说唱北大荒》前呼后应,将开场戏热腾起来,达到良好的舞台效果。

  “哈夏”组委会副主席、哈尔滨市委副书记方存忠告诉我:文化部的领导对知青文艺专场评价很高,认为是本届的亮点。他还说到:那天观看上海知青艺术团节目离场后,在工人文化宫门口遇到一个中年市民,他说:“我不是知青,但今天的节目太好了。2008年哈夏会你再组织一次,我一定捐助!”

  由此我感到,知青群体艺术人才济济,上海知青艺术团中就有6位国家一级演员,13位获奖演员。但是,我们策划的节目不能再是以当年知青回顾的内容为主,总是惦记着“我们曾经年轻”,表演形式还拘泥于小分队模式,这在知青群体中自娱自乐可以,但要在“哈夏”这种国际化、国家级舞台上吸引更多观众,会有障碍与难度。因此,知青文艺节目要适应时代文化市场需求,推出更多让社会大众接受的好戏来!
  
       知 青 节 目 主 题 要 有 个 性

  这次“哈夏”知青文艺专场,各地都有自己的节目专题,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意义。

  上海知青艺术团的主题是“生命依然美丽”,在这次“哈夏”会上受到好评,认为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出知青自信向上的精神。市委副书记方存忠在闭幕式讲话中也多次运用了“生命依然美丽”这句话。

  这个主题的确定,不是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是艺术团群策群力酝酿出来的。我们几位艺术策划者,对整台节目的结构就是以展示知青艺术人才的才华来设计的,我们不追求每个节目都要去讲“知青故事”,但我们强调必须是知青演员才华的展现。

  我们的舞蹈队队员平均年龄55岁,最大的62岁了,她们坚持四年多严格的训练,一点也看不出是一支“老太太大嫂”演出队,她们的一些节目还得过奖。

  我们的小品《大山的儿子》是语言队最新创作的,写的是黑龙江植树标兵孙大山的故事,演员又是夫妻档。这个节目创作后,曾被人视为缺乏政治意义(此人认为反映当年知青下乡生活的才有政治性)。结果无论是在宁波,还是在哈尔滨,剧情催下多少人的热泪,谢幕时引来了不息的掌声!这就是知青艺术的政治!袁国庆、龚艺华这对知青夫妻演员,正由于有了多年下乡的感受,才能将当今的标兵演活了!这次获得“哈夏”给的金奖!

  首场在百联哈尔滨购物中心的广场露天演出,说实在,百联的领导开始有点担心。他们是第一次举办广场演出,他们总感到知青的节目难以拉住购物的大众,所以他们搭的舞台也是一个较小的。

  上海知青艺术团那天的演出,以歌舞,声乐为主,整个广场里里外外围得水泄不通,屈指数来有三千人之多。近2个小时的节目,可以说人越聚越多,连台两侧也站满了人。

  演出后,百联哈尔滨购物中心的副总经理刘伟说,他真没想到,上海知青艺术团的节目这样有专业水平。也为今后举办广场演出增加了信心!

  我想,我们通过主题节目的演出,要告诉社会的是,知青的艺术人才是常青的,他们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来证明“生命依然美丽”!用我们艺术团响亮的口号来说:“青春不老,开心就好!”自己开心,大家开心,知青节目就会被社会接受了!

知 青 节 目 需 要 全 面 拓 展

  上海知青艺术团此次赴哈演出,也是一次知青艺术的新的实践。

  这次除了内容、结构的求新求变外,我们在舞台美术、音响灯光上也力求适应时代需求,让观众有更好的艺术享受。

  我们大胆运用电脑的背景与音乐的合成,我们的舞美总监吴祖康、音乐总监应晓堤、舞台总监朱高亭都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冒着酷暑,收集知青老照片的资料、合成老知青的乐曲。他们的想法只有一条:我们的节目的舞美音乐也要是最好的!

  因此,当上海知青艺术团在哈夏专场演出时,天幕上放出当年老照片那一刻,台下掌声雷动!许多知青流泪了,他们说,让我们想起当年的艰苦生活,太真实了!

  当台上表演《上海本是好地方》的沪语歌曲时,天幕图上打出歌词,让北方的知青也听懂唱的是“臭豆腐”。

  当然受到剧场条件限制,天幕图像不够大、灯光不够全。但是我们做到了与众不同。

  200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四十年大庆,各地又在筹划庆祝活动,自然文艺演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今年“哈夏”的初次练兵,展示出知青的艺术才华,但是也看出知青文艺的一些问题。

  首先,各地知青为这次“哈夏”演出,都出现过一些“谁去演出”的冲突问题。哈尔滨安排哈尔滨知青艺术团4场演出,实质是四个艺术团摆不平。上海知青艺术团也不过是由一部分知青艺术骨干组成的。北京、天津、浙江都有类似问题。

  两年近在尺呎,知青激情燃烧,但是谁来组织?如何组织?这都是难题,值得各方好好考虑,早作协调,早作策划。

  其次是知青节目。我认为不能再是当年知青的回顾的重复,也不该是“文艺小分队”的翻版,应该从现在起着手创作,多一点《大山的儿子》那样的原创节目。也应该有湖南知青艺术团模特秀那样大胆用新形式表现知青生活的节目。还有让更多的知青家庭走上舞台,象上海知青艺术团胡志拥一家的小品《国旗颂》。当然,象湖南的知青子女歌手登台表演,值得商榷。应该是知青家庭组合,如果是子女独演,不成知青子女专场演出了吗?

  最后是媒体的准备与协调。今年的缺憾是黑龙江省卫视没参与,否则上星播出,影响力会很大。因此,媒体的协调应早作准备。

  总之,求新求变、精益求精,让知青文艺节目更受到社会的关注、大众的欢迎!


 



 

版权所有:上海知青文艺网 www.shart.cn
免费空间 技术支持 网页维护:中国918网 网管信箱
在线即时通讯QQ:
49234746 QQ群:4574117

Copyright 2006-05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登记:沪ICP备05012664号